干货!彭兰论文中6个好用答题框架直接秒杀“5W”、“宏中微”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进入冲刺阶段,多数爱宝们已经开始了论述答题的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背得多并不代表能答得好”,哪怕是背的滚瓜烂熟的知识点,一到答题时,就很难将其串联成一段有亮点、有逻辑的文字。
下笔难、思路平平无奇、语言缺乏逻辑性等是不少同学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见效快的方法就是——模仿学界大佬们的论文,从中“汲取养分”,直接消化吸收他们优秀的行文逻辑、语言表达和论述框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今天播播选取了考频最高、分值占比最大“网络传播学”,带着大家从“网传女神”——彭兰老师近几年的论文中,一起学习六个适用于应对不同网传考题的好用答题框架,快快搬上小板凳来学习吧!
01
智能技术
答题框架一:新闻/信息生产流程
信息采集——内容加工——内容审核——用户反馈——数据伦理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新技术、内容生产、新闻实践、新闻生产流程
真题链接
1.新媒体技术对融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与影响(简答,武汉大学440,2023)
2.列举网络前沿新技术特征及影响(简答,华中科技大学334,2023)
3.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记者已不必亲身前往新闻现场,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报道成为新闻常规手段,请分析远程报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且论述远程报道给新闻事实传播带来的困境(论述,上海师范大学334,2023)
4.简述新媒体特征和对新闻生产的改造(简答题,电子科技大学440,2022)
5.2020 年 5 月 20 日,“云上编辑部”正式成立,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和湖北报业集团长江云等 12 家媒21 亿。请结合上述案例,论述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如何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协同发展。(论述题,郑州大学440,2022)
6.简述新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简答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40,2022)
7.元宇宙与新闻生产实践的关系(案例分析,安徽大学440,2023)
8.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冲击 (论述题,云南大学334,2022)
9.融媒体技术对新闻工作的影响。(简答题,陕西师范大学334,2022)
10.智能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简答题,上海大学334,2022)
11.根据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论述智能时代机器生产对新闻生产实践的影响(论述题,郑州大学851,2022)
12.人工智能给新闻生产模式带来的改变(简答题,宁夏大学440,2022)
13.论述数据和算法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作用。(论述题,华中科技大学866,2022)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一:智能化技术对新闻生产/实践的影响。
一、智能化技术扩张的信息采集力
(一)给记者第六感:智能技术辅助采访
能提高采访与写作的效率工具的应用,例如:智能眼镜应用于记者采访;以“媒体大脑”为例的目标识别与信息检索系统;快速将录音等音频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的相关技术。
(二)“巨”“微”并重:信息采集向大数据与个性化的双向延伸
一方面,新闻报道在反映整体性状况、普遍性态度与情绪或预测事物走向时,会基于大数据。另一方面,媒体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向“微观”甚至个性化层面发展,也就是更多地获得来自个体的信息。向“巨”和“微”2个方向延伸的信息采集以及其他层面的数据引入,也会给媒体的选题策划、传播优化、用户分析等带来新的思路与手段。
(三)万物皆媒:传感器成为新信息源
一方面,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可以成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在人的感官不能达及的层面,“人”借助“物”可以获得更强的信息获取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未来也可以做到以“物”知“人”,即通过智能设备、传感器等数据,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与状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二、智能化内容加工的走向
(一)从机器新闻写作向智能化多媒体生产的扩展
第一,视频内容自动生产(即自动完成视频的拍摄与加工);第二,智能主播的应用;第三,多媒体自动整合,自动提供适合文字的配图;第四,在内容进入分发环节后智能技术还有可能对内容进行优化,例如,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对内容的语言风格、标题以及图文等进行调整,抑或针对路径进行优化等。
(二)从机器独立运作向人机协同生产扩展
在新闻文字写作和视频的生产上,仅仅依靠机器自动生产有其局限性。未来机器可以更多地在信息的扩展与挖掘等方面成为人的辅助者,人机协同可以使得视频内容在保持人的视觉与感受、审美、思考等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实现拓展。
三、智能化技术下的内容审核
主要集中在:发现可疑信息;核实可疑信息;纠正可疑信息。为谣言、假新闻、不良信息等的识别带来新模式。
四、智能化技术下的用户分析与反馈机制
一方面,未来对于用户的分析将有可能精细到个体层面,并且会关注不同场景下个体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传感器也将重新定义传播的反馈机制。
五、数据伦理:内容生产中数据权力的约束
第一,数据可能成为后真相的一种失手,数据生产环节,如数据采集、加工、分析等的偏差可能导致客观性数据堆积成假象。第二,一些不法分子在图片、音视频等方面做假,给新闻真实性带来更多的干扰。
💡 适用题目二:智能化内容生产的常态机制。
一、人力+物力、现实+虚拟:人机协同的信息采集
与新闻生产相关的信息,既包括与选题策划相关的信息,也包括新闻报道中直接采用的信息,还包括用户反馈、用户分析的相关信息,传统媒体时代,这些信息的获取主要靠人的力量,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成为重要的信息采集者。
二、技术甄别+专业把关:人机协同的信息审核
面对今天的海量信息,要对内容进行审查,仅仅依靠人力是不够的。机器已经成为信息核查的重要辅助力量,它可能带来信息核查的新思路与新机制。
三、批量处理+精深加工+风格化表达:人机协同的作品创作
媒体最终要提供给用户的是完整的信息作品,在作品生产方面,机器的介入将成为常态。机器的高效生产、深度挖掘能力,有助于解放人,使人在某些类型的作品生产中投入更多精力。人和机器独立或协作生产的作品,将以不同的风格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四、机器分发+社交分发+专业分发:人机协同的内容分发
内容分发机制不仅需要为内容生产者解决内容的推送问题,也需要为用户解决海量内容的过滤与选择。算法分发应运而生,并受到部分用户的认可。在内容的智能分发中,也会出现社交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它们可以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更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并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推送。
使用点播
彭兰老师的这一“技术+新闻/信息生产流程”的框架很值得大家学习,虽然也是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出发,但其中分论点论述较为细致和全面。同时最后补充数据伦理这一常被忽略的角度,使内容有了批判意味,更能体现辩证思维能力哦~大家在碰到“(某一具体)技术对新闻生产/实践”相关的题型时,不妨借鉴一下这一框架。
02
媒介融合/媒体转型
答题框架二:产品+用户+内容
媒体产品——用户角色——内容生产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媒介融合、媒体转型的方法、策略、路径
真题链接
1.论述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体融合。(论述 ,电子科技大学440,2023)
2.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论述题,南京大学,618,2022)
3.结合实例,谈谈媒介融合转型的现状,传媒组织应该如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论述题,中国人民大学,334,2022)
4.主流媒体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举措、新方向以及改进对策。(论述题,中国人民大学,440,2022)
5.媒介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推进媒体融合(简答题,北京印刷学院学硕,830,2021)
6.结合材料分析,谈谈对当今“媒介融合与新闻变革”的看法(案例分析题,北京印刷学院学硕,334,2021)
7.主流媒体融合的困境与未来前景(写作题,中南大学889,2022)
8.论述媒介融合发展路径(论述题,吉林大学615,2022)
9.互联网如何造就传媒新业态?(论述题,中央财经大学440,2023)
10.如何理解“作为交往的新闻”,请结合几个理论谈谈在当今互联网中的表现(简答题,深圳大学,440,2022)
11.结合案例,论述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论述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34,2022)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试论述媒介融合/媒介转型的主要路径。
一、移动化:在渠道迁移中完成系统升级
(一)移动化产品:超越客户端
除了媒体客户端之外,个性化推送平台、社交平台、服务性平台等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内容移动化的新通道。无论是哪种通道,移动化的内容生产,都不只是将媒体原有内容迁移到小屏幕上,它还需要垂直化产品思维、精准分发思维、内容与社交的融合思维、场景化传播思维、多种分发平台的整合思维等的思维支撑。
(二)移动化视频:在场感+新叙事
移动化也意味着传播形式上视频化的兴起。移动视频看上去是电视形式的延伸,但其实它是对电视模式的革新。一方面,要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让“现场感”变成“在场感”;另一方面,需要重新探索视频的叙事模式,聚焦于主题或事件的一个纵切面,以最快的节奏形成视觉高潮,甚至需要在几秒内产生一个能抓住人眼球的视觉亮点。
二、社交化:用户角色在三个层面的升级
(一)社交化传播:让用户成为渠道
社交化传播的目标是利用社交平台来扩张内容的影响力,其本质是让用户被激活为传播渠道,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为内容和用户注入社交动力。
(二)社交化生产:让用户成为新生产力
媒体的社交化,不应只停留在内容的社交化传播上。对社交平台的更深层利用,是将用户作为新生产力嵌入到媒体的生产系统中。用户自发生产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可为媒体使用的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可以提升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
(三)社交化运营:让用户沉淀为持久资源
社交化促进了内容的传播,同时还会激发出社交媒体的用户资源,这些资源的维系与应用,需要更持续的社交化运营来实现。发掘对媒体具有长远价值的用户及其资源并进行持续的维护,以此来拓展媒体的内容品牌影响力,开发可能的营利模式。
三、智能化:正在发生的新内容革命
(一)智能化内容生产:技术驱动底层革命
以往内容生产的底层支持力量是人的经验,今天智能化技术正在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种新的底层支持,虽然它不会替代人的经验,但它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生产模式与生产系统,驱动内容生产的革命。
(二)智能化分发:技术深层改变传媒业生态
凭借其分发的高效率,个性化分发平台吸引了一部分因信息过载而疲惫的用户,也迎合了一些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而迅速在市场立足。尽管今天的个性化分发平台仍存在各种问题,但它们正在改变传媒业的格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使用点播
从媒体产品、用户角色及内容生产这三个层面来谈媒体转型策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答题角度,不单单只局限于媒介内容层面,能够体现你宽阔的视野。回答媒体转型或者媒体融合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尝试借鉴这个框架哦~
答题框架三:由表及里
特点——现象——问题
例如,新媒体环境下:
内容生产多主体(表象)-众声喧哗,舆论引导难(问题);
多渠道(表象)-内容质量难保证(问题);
信息分发个性化(表象)-信息茧房(问题);
信息获取碎片化、情绪化(表象)-后真相(问题)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XXX环境下,专业媒体面临的挑战、存在问题、困境
真题链接
1.人工智能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简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897,2023)
2.分析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材料分析,西安交通大学334,2023)
3.主流媒体融合的困境与未来前景(写作题,中南大学889,2022)
4.举例数字化手段在当前中国基层政务传播中的使用情况与存在的问题(简答题,北京大学深圳财经新闻334,2023)
5.智能传播技术对新闻伦理的影响,如何应对?(论述题,华侨大学,440,2022)
6.传播新技术对新闻采写的挑战(简答,安徽师范大学334,2023)
7.数字新闻对传统新闻的挑战。(简答,厦门大学334,2023)
8.简述网络新媒体技术下的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论述,河海大学440,2023)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万众皆媒的环境下,专业媒体面临哪些挑战?
一、众声喧哗检验专业声音的成色与音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喧嚣与骚动不可避免,专业媒体的声音被抑制。“万众皆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内容数量上的大跃进,海量的信息也正在稀释各平台上内容的专业性。
二、社交化传播考验媒体内容的社交动力
万众皆媒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在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专业媒体也不得不向社交渠道扩展。但社交化传播更多地取决于内容的社交动力。在内容上,形式创新和“语态”变化,与媒体内容的专业性之间如何寻求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三、个性化传播、信息茧房挑战媒体内容的穿透力
尽管社交网络能够帮助用户用一种低成本方式获取个性化信息,但也会将一些信息阻隔在外,为信息茧房埋下伏笔。这就需要专业媒体来承担公共性信息平衡责任,使自己的内容穿透个体的信息茧房,取决于内容的说服力,以及传播技巧。
四、碎片化、情绪化的社交传播放大后真相困扰
社交传播放大了“后真相”问题,实时化内容生产带来了真相挖掘的渐进性与把关弱化,时效性压力大且人人皆媒的机制里,审核、把关也被弱化,甚至很多时候缺位。
使用点播
对于社交媒体对专业媒体的冲击,不一定每次都是要从5W的角度出发。在论文中,彭兰老师选择从现象出发反推问题,这个思路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在回答“XXX对XXX的挑战”这类问题时,不妨尝试思考现象的一些特点,从而进一步发现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问题。
答题框架四:相关主体/各方参与者
职业媒体人——用户个体——非媒体组织——媒体新技术的拥有者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应对新的现状
真题链接
1.当前新闻从业者面临的职责认同危机与职业道德困境,谈谈应该如何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论述,辽宁大学334,2023)
2.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对专业媒体的挑战(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824)
3.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如何迭代升级。(简答题,吉林大学334,2022)
4.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平台媒体的兴起成为传播场域的重要特征,结合实例谈谈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应对(论述,上海大学440,2023)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社交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如何应对挑战?
一、职业媒体人:坚守专业主义、再树专业性标杆
对于专业媒体的从业者,或者以自媒体方式从事着职业化新闻生产的内容创业者,新闻专业主义,仍应是其核心坚持。在未来,专业媒体仍是专业力量的核心支柱,也是专业主义主要的实践者。在各种主体用各种方式谋求专业性时,职业媒体人也应当成为专业性的标杆,他们的专业性也需要一些新的专业能力做支持,包括跨媒体协作能力、社会化媒体应用能力、内容运营能力、数据素养与人机协同能力等。
二、个体:从信息消费者素养向生产者、传播者素养扩展
新媒体形势下,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要求新闻专业主义向“2.0”版本转变,即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但新媒体时代的公民媒介素养,不只是传统的“媒介素养”所指向的信息消费素养,更包括信息生产与传播素养、社会交往素养、公共参与素养等。
三、非媒体组织:在公共传播方向下构建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组织运营的新媒体成为媒体和公众的重要信息源,它们的传播,必然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一部分。因此,各类组织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信息环境和内容生态。
四、媒体新技术的拥有者:遵从技术伦理与新闻传播伦理的双重约束
掌握着新技术的公司,特别是平台、算法、数据技术的拥有者,在未来的公共信息生产的专业性的重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技术的能量越大,就越需要规范与伦理的约束,这既包括技术伦理,也包括新闻传播的专业伦理。
使用点播
在谈及如何应对社交媒体的挑战时,可以从主体层面出发拟定框架,打开思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相关参与者不仅局限于媒体行业,可拓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爱宝们在采用“相关主体法”时可以参考这个彭兰老师的这个框架。
PS:这一框架来源于彭兰老师的《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这篇论文,在文中提到:边界消融之时,过去只属于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也必然向其他主体延伸。可以理解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专业媒体角色是模糊和泛化的,其它在参与新闻传播的主体也要承担一定的专业职责。这也符合吴飞教授所说的新闻专业主义2.0,即专业主义从对职业主体的要求,泛化到对一般传播主体的要求。
03
短视频、视听传播
答题框架五
要素配置——叙事模式——重点类型——生产机制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短视频等视听媒介的特点、问题、传播策略、发展方向
真题链接
1.自媒体时代下新闻直播的看法(简答题,西南大学629,2022)
2.短视频行业媒介伦理频出。问题:结合实例说明媒介伦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案例分析题,华中科技大学866,2022)
3.优爱腾联合500多位明星联合声明,抵制短视频侵权行为,长短视频竞争的成因、现状,影响(分析题,安徽大学专硕440,2022)
4.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论述题,山西大学440,2022)
5.辨证角度分析移动短视频的发展态势和规范(综合题,南京师范大学440,2022)
6.结合材料(康辉和刚强的 vlog+新闻微博图片),请论述主流媒体 vlog+新闻的叙事优势、现实意义及优化路径(论述,厦门大学334,2023)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谈谈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发展方向。
一、优化要素配置寻求最大传播力
从移动传播视角看,短视频有五种核心要素:主题、亮点、形式、互动模式、分发模式与界面。资讯类短视频的传播力,来源于这些要素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二、面向“移动”凝练“微叙事”模式
资讯类短视频虽然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电视、电影的叙事模式,但也需要针对移动观看需要,形成新的“微叙事”模式。
三、继续培育“硬核新闻”等“优质种子”
目前的资讯类短视频,更多的是软性新闻、泛新闻类视频,但对媒体来说,要在短视频这片土壤上赢得更强生命力,更需要培育具有重要新闻价值、题材相对较硬的优质短视频“种子”。
四、UGC与PGC协同创新生产机制
即使是专业媒体生产的短视频,也不只是依赖媒体的封闭生产系统,短视频生产更需要开放与协作。从生产主体方面来看,资讯类短视频需要“PGC+UGC”机制,UGC带来内容的丰富度、覆盖面与时效性,PGC则可以保证内容品质的稳定。
使用点播
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提出很多,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在框架上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彭兰老师在论文中强调的要素配置、叙事模式、重点类型及生产机制这几个层面,可以给爱宝们提供一个参考。除此以外,这一框架还可以用于其他视听媒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等题目。例如回答“短视频行业媒介伦理问题”时,也可考虑从要素配置(传播力层面)、叙事模式(内容层面)、重点类型(选题层面)等多个维度思考其中的伦理问题。
04
智能传播、人机关系
答题框架六
信息呈现——信息加工——信息增值——决策判断——意义创造——传播互动
题目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可考虑使用该框架)
人机关系、人机差异、人机传播
真题链接
1.人机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异同(简答,北京师范大学334,2023)
2.对人机文明的认识(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824,2023)
3.简述人机交互的重要意义(简答题,清华大学334,2023)
4.智能化媒体对信息生产的影响(简答,西北政法大学334,2023)
5.根据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论述智能时代机器生产对新闻生产实践的影响(论述题,郑州大学851,2022)
6.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实践的影响。(论述题,南昌大学440,2022)
答题框架参考
💡 适用题目:内容生产中机器与人的不同能力偏向(智媒时代的人机关系)
一、对事物的反映方式:机器的客观呈现与人的主观观察、描述
人的主观观察、探索、分析与描述能力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深度;机器对于新闻现场的反映,则是通过各种客观方式特别是数据来呈现。将机器的客观呈现与人的观察与描述结合起来,可以使报道更为丰富、多元,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二、内容产出优势:机器的信息加工与人的观点表达
机器在信息采集的维度与广度、信息加工的速度与效率及信息延展能力等信息处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机器可以进行一些规律的提炼,但规律不等于观点。能提出有针对性观点的,最终还是人。基于机器提供的更丰富、深入的信息背景,人的观点也会有更坚实的依据。
三、信息增值方向:机器的知识生产与人的意义创造
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还需要挖掘信息的深层意义,实现信息的增值,机器主要通过知识生产来完成这样的增值,而人则需要在知识生产基础上实现意义的创造。
四、内容生产中的决策依据:机器的精准指导与人的经验、直觉判断
机器、算法进入内容产业后,带来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思维,数据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体的行动“指南”。但我们也需要警惕,人可能因此被数据与算法捆绑,跟在机器背后亦步亦趋。
五、创作本质:机器的“计算性”创作与人的内驱性表达
虽然从作品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有些也具有审美功效,甚至有超出人类经验的创意,但从创作原理来看,机器更多是用数据分析与算法在模仿人的创作模式,形成一些自己的表达套路,它们的创作行为,是在人的指令下完成的一系列计算行为。
六、传播中的互动:机器的程式化互动与人的共情性交流
智能主播或社交机器人,即使它们可以识别人的情感或向人表达感情,但它们处理的情感都是被计算出来的,缺乏人的经历支持的情感,只是一些数字化符号。
使用点播
内容生产中,人机能力偏向彭兰老师总结为信息呈现、信息加工、信息增值、决策判断、意义创造与传播互动六个方面,是非常全面的阐述机器与人的差异,因此在回答人与机器的相关问题时,不妨考虑从这几个维度思考,亦或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实践的影响”这类题目时,可以结合人机差异来谈。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是不是看完后觉得回答网传类的题目思路更清晰了些呢?
其实,彭兰老师的论述框架和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大家在冲刺阶段可以多看看彭兰老师的论文,对于论述题是很有帮助的哦!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